閒錢投資 圖片取自 PEXELS 網站 |
每個世代,都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!
20幾年前買房,回頭看會是最好的投資方式;現在買房,20年後還會是最好的投資嗎?
我不確定!
這半年,大家一窩風鼓吹的AI概念股,回頭看不少人都賺得盆滿缽滿;現在進場,半年後還會是最好的投資嗎?
我不確定!
我以往的投資理財策略,就是充斥一連串的不確定,就是在一連串的不確定之下,做出選擇,選擇當時風險相對低的工具!
領屎薪水的我們,保險、緊急預備金1-2年已備妥,好不容易存到了第一桶金,接下來的第一桶金閒錢,終於可以好好來盤算要做什麼樣的投資!
我的經驗,若要長期穩健的獲利,最好盡可能用閒錢長期做投資!
- 閒錢有了,選擇房市或股市?
不論是投資房市或者是股市,最重要第一優先的考量就是風險,可承受的風險是多少?多久?以及接受用什麼樣方式盡可能補回來?
再來才是看獲利目標?穩健的獲利?還是高額的獲利?
結合以上的風險還有獲利目標,我們再去評估,選擇什麼樣的投資比較適合我們!
房市的話,如果是做價差,高風險、高獲利;如果是收租的話,包租公或二房東,風險或許低、且獲利穩健!
股市如果是選擇個股做價差,一般來講風險相對較高,獲利也非常高;若是個股長期存股,風險沒那麼高,但是獲利相對低、較穩健;如果是所謂的基金或ETF存股,風險又更低,但是獲利也穩健,前提是要選適當的標的,而且長期分批進場,才有所謂穩健的獲利可期!
- 第一桶金選擇房市、還是股市?
33歲的時候,我存到的第一桶金300多萬,那時候有小額的操作股市、還有基金,但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沒多久又碰到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、股市大跌,我的基金賠了一半吧,但是我運氣很好,透過選擇權(賭博)的方式,把錢給賺回來,嚴格講起來沒有賠!
但是,這個例子讓我知道,我不是天選之人,沒有辦法去操作股市、基金,暫時持續觀察以及吸收股市相關資訊!
35歲的時候,想在股市穩健獲利的操作還是找不到,很苦惱!
霸特在房市觀察近兩年,看到一個收租物件不錯,非常符合我個人風險評估、獲利的標準,我總是先評估風險、再看獲利!
1.風險評估的方式,如果房價跌了兩成,我是不是可以承受?房市跌幅的損失,可能要四年或者是五年的租金,才可以補回來,我可以接受嗎?
2.獲利的部分,我那時覺得至少要有6趴,也就是租金的收益扣掉有的沒的,房屋的總價當分母,算起來要大於6趴!這6趴的數字在2016年後已很難看得到了!
還有,風險的另一個重點考量,該物件未來一定要相對容易脫手!也就是房子不能夠太老,我的觀念,最後一定房子要賣得掉,再加上最初兩個條件,如果都成立我就會入手!
- 美元躉繳保單?!
儲蓄險常為人所不建議,甚至是頗令人反感的投資建議,我剛開始工作領薪水後,在未深思熟慮下也買過儲蓄險,不到三年就退掉了,當然要承受其損失!
霸特十來年後,我又再買儲蓄險,為什麼?且聽我娓娓道來!
接下來一直到40歲之前,都持續專注在房市的操作,過程當中也陸續存到一桶金又一桶金,也同時物色下一個投資的標的在哪兒!?
那時一直還沒找到在股市上穩健操作、風險稍低的獲利方式,無意間發現美元躉繳保單,算是保守理財的方式,所以在41歲的時候,開始連續五年,把錢投入美元保單,此類算是非常保守地理財方式,做為日後退休、投資或教育基金使用!
除了每年少少、穩定的3趴配息外,為什麼會想把錢丟進美元的保單?
我在外商工作之後,開始陸陸續續每年存美元,做所謂的資產配置,這也是理財風險分散的一種,後來在41歲時發現,部份資金存放在美元保單的話,每年可以有一些獲利,所以開始透過每年一筆美元躉繳保單的方式理財,連續五年!
在41歲到45歲的時候,這五年就是一直存美元躉繳保單!
不管是存美元或者是轉作美元保單,都是長期分批、低風險的操作,因為我的觀念,投資理財的第一考量就是風險,如果不確定怎麼操作,寧可優先選擇風險低的操作方式!
- 2019年踏入存股的行列!
我一直到44歲的時候,才覺得存股似乎是可行的。
存一籃子的股票ETF風險相對較低,一般來說,大盤指數型的ETF賺漲幅、高股息ETF的領股息,後來也找到適合的操作方式、最省時簡單的就是:選好標的、只進不出!
存股對我來說,就是單純零股息,不做價差;我在2019年的時候才開始存股,存股才4年多,目前股息足以付每月房貸及小朋友生活費!
決定投向存股、存ETF還有一個很大的重點,就是可以好好睡覺、不用管股市大盤!
存股之前,曾試著操作美國個股,整體也不太順利!最初有小賺,後期帳面損益最差到了-50趴以上,從月月進場,改季季進,後來半年、一年進場,真是驗證那句話:越攤越平!最後運氣很好,2020的疫情把那隻個股救回來了,最後3倍獲利出場,此後決定不碰個股,或是嚴格執行個股不能超過股債資產5%!
20年理財計畫中,後期的操作過程,為什麼都沒有再考量房地產?
那是因為房地產的風險及獲利,後期都無法進入我投資評估的範圍之內,尤其是獲利的部份,我也會把時間成本加進去,包租公的時間成本太多、也太高了,對我來說划不來!
很多人可能會覺得,包租公怎麼會有很高的時間成本?
我覺得,我個人就是人生擊敗組,對時間總是斤斤計較,也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是那麼地在意時間,常把金錢先放一邊!
番外篇:
以下是個人斜槓估算收益的方式,當然也把時間成本算進去,
1.電腦工讀生(25歲):論件計酬,每件$1000,大約耗時2小時(含連絡、交通往返等),平均時薪:$500,但不穩定!
2.講師(27-35歲):後期時薪約$1,500,交通約3小時,授課8小時,平均時薪:$1,000左右,但很操!
3.包租公(35歲~):年收不到百萬(約80萬+),每月平均花4小時(含帶看、交通等),平均時薪:16,666,但有時處理租客的事情會覺得煩心!
4.股市包租公(45歲~):2022年股利超過20萬,一年花不到一小時下單,平均時薪:200,000!
但,有人醬估算的嗎?!🤣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