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我剛出社會開始接觸保險,基本上就是先買些最基本的東西,像意外險、醫療險,還有終身壽險,甚至還有那種朋友或親戚推的儲蓄型保單(欸,人情保單你懂的😅)。
沒想到後來根本繳不下去,只好把儲蓄險解約了。一直到我姊姊出生,我才開始真的認真去思考「保險的核心價值」到底是什麼。
網路上很多人在討論定期壽險跟終身壽險的差別,我自己兩個都有。
終身壽險是在我 26 歲買的,保額大概是 30 萬吧(到現在都沒變);定期壽險則是我 30 歲那年買的。先說好,我不是什麼保險專家啦,單純就以我自己的情況跟目標,來分享為什麼我會選擇定期壽險。
30 歲對我來說是人生大轉折的一年,發生了很多大事:姊姊出生、進了外商公司、變成一家之主、存款也從 0 開始累積…這些經歷跟壓力真的一次到位。
身邊每個保險業務都會說「保險是保障家裡的經濟支柱」,所以那時候我就針對幾位業務,提出了我自己的三個重點需求:
1.目標很明確:我要保障家裡的經濟支柱(就是我本人),如果我走了或失能,至少家人不會馬上陷入困境。
2.保障期限也很清楚:姊姊滿 23 歲以前。因為我希望不管我發生什麼事,她的生活費、教育費都能撐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。
3.保障金額設定1350 萬:這個數字是我認真估過的,包括生活開銷、教育費、通膨等等,全都算進去了,而且還是可以逐年提領的那種設計。
後來就只有保XX這家給的方案完全打中我需求,設計也很直觀,例如:
1.姊姊1歲時如果我發生意外,家人每年可領60萬,領22年,加起來就是1320萬。
2.姊姊2歲的話,領21年就是1260萬。
3.姊姊3歲,就領20年、1200萬。
我記得保單快期滿的時候,也就是她大學或研究所那幾年,即便我那時候發生事情,家裡至少也還能拿到 500 萬左右,不是領不到喔!而且我每年才繳 2 萬多,就能換來這樣的保障,對我來說超值得,這就是我要的保險。
等弟弟出生後,我也照樣再幫他保了一張一模一樣的。
只是這張保單真的超冷門,連同一家保險公司的其他業務都會說「這張沒人推耶」、「很少客戶會買這種」、「欸我第一次看到這張欸」,其他公司的業務也會問「你怎麼會挑這張」、「這張保障夠嗎」之類的。
但,我心裡很清楚:我就是要它這樣的設計。
有些人可能會問:「那保單到期後怎麼辦?」我的想法是:
1.在姐弟倆23歲以前,我會努力累積資產,做些理財規劃,讓保單期滿後即使我出事,家人也不會沒保障。
2.同時也會建立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(像第N桶金),不靠保單也能養家。
3.等小孩長大(23歲以後),該經濟獨立了,不需要再靠我或保單保障。
那時候我應該也不會是「唯一經濟支柱」了,保單自然就不是必須品。
對我來說,保險就是在「最需要的時候」能派上用場。至於我繳的保費未來能不能拿回來?我其實一點都不在乎。我只在乎,萬一有什麼事,家人是不是真的有足夠的保障。這才是我心中保險真正的意義。
而且我也覺得,開始投資前(無論是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什麼的),一定要先打好底,也就是底氣要夠—準備好緊急預備金,該有的保險也要先顧好。這樣才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被市場震出去,反而能待得久、走得穩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