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世代的投資觀 現在的年輕人,比起我那個年代,真的更早開始接觸投資理財,而且工具及資訊都打趴我那時候,不論是ETF、定期定額、還是FIRE理財,在Dcard或社群媒體上,幾乎都成了年輕族群最常討論的話題。 我回想起30歲那年,也才剛開始認真面對所謂「長期理財」這件事,也訂下了20年理財計畫;那時候我開始為小朋友存教育基金,進一步也開始思考存錢及退休要怎麼規劃,當時沒什麼明確規劃,只有一個方向:要靠自己,不能把未來交給運氣或政府。 我一直強調,「先賺錢(開源),再學會留住錢(節流),最後才來談閒錢投資」。 年輕人剛出社會,重點應該放在專注本業,壯大本金,因為本金才是投資的根本,沒有本金或本金不大,再好的報酬率意義也不太,有句話說:「本小利大利不大、本大利小利不小」。 我過去在25-34歲期間,待過11間公司、跨過4個以上的產業,從房仲、顧問公司、電腦零售、補習班到外商資訊公司,不停跳槽提升薪水,就是為了把本業收入拉起來,我知道不能只期望靠投資發財,卻不努力把收入拉高,這就像想蓋高樓,卻連地基都沒挖好。 我也在不少社群平台分享過,如果現在(30歲)能開始定期定額,每個月投資5000元、年報酬抓5%,30年後退休時大概是400萬,看起來好像很多,但實際上通膨一算,差不多是現在的220萬而已,數字很殘忍,但卻是不爭的事實;也就是說,我們得拉高投入金額,或者靠增加收入、延長時間,才可能達到我們心目中的目標。 很多人沒辦法堅持,是因為一開始就設定錯誤的期待值,或者沒有清楚的財務目標;我在2019年底開始存股,原本設定存5年達標千萬,結果2022年8月就提前達陣,不到三年。 很多人驚訝問我怎麼做到的? 我:表面上看起來是3年,其實我默默努力了近20年,從早年專注本業收入、穩定存錢開始,斜槓講師、當包租公,一直到後來成為「股市包租公」的存股族,每一步都做足功課,把風險列為第一考量,每一步都走得慢,但確很踏實。 ETF定期定額只是工具,真正決定能不能財務穩定的,是有沒有「專注本業、壯大本金、底氣要夠、閒錢投資」這四個核心觀念,不要被帳面數字迷惑,也不要被短期績效打敗,我們要比的是誰在市場上撐得久,而不是誰賺得快、賺得多。 回頭看這一路,我沒後援、沒靠爸,也沒出國念書拿高學歷,但靠著穩定提升工作收入、設定財務目標、斜槓存股,讓自己不只擁有選擇權,還可以讓家人過...
- 取得連結
- X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